2024年2月,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“信息筑梦家乡行”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青岛市胶西街道,围绕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”开展专题调研。经过7天密集走访与科学分析,团队提出系列创新方案,为胶西街道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,相关成果获街道办事处及居民一致好评。
调研实践:数据为基,问题导向
本次社会实践以“精准把脉、靶向施策”为目标,通过问卷调查、实地考察、座谈访谈等方式,全面梳理胶西街道信息化建设现状。调研覆盖12个社区、8个行政村及10余家中小企业,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0余份,形成数据报告。
调研发现,胶西街道在智慧社区试点、数字乡村基建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存在“数据孤岛突出”“乡村数字鸿沟”“中小企业转型乏力”等痛点。例如,部分社区电子政务平台功能单一,跨部门数据共享率不足30%;乡村地区虽有智能灌溉设备覆盖,但超六成农户因操作复杂仍依赖传统耕作方式。
成果落地:创新方案破解发展瓶颈
针对问题症结,团队提出“三步走”优化策略:
1. 筑基:建议建设街道级数据共享中台,打通民政、医疗、社保等9大系统数据壁垒,预计可提升政务效率40%以上;
2. 赋能:设计“1+N”数字培训体系,即1个街道数字学院带动N个社区/乡村培训点,重点面向老年群体、农民开展智能设备操作培训;
3. 联动: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,引入山东大学物联网、人工智能技术团队,为中小企业定制低成本数字化转型方案。
胶西街道办事处刘雨晴主任在成果汇报会上表示:“学生团队既立足技术前沿,又紧扣民生需求,提出的‘智慧社区推广路线图’和‘数字乡村人才孵化计划’极具操作性,街道将纳入2025年重点工作推进。”
社会价值:青春力量赋能地方发展
此次实践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延伸,更彰显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。团队队长葛同学坦言:“我们在田间地头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需求,信息化建设不仅要‘上云端’,更要‘接地气’。”
结语
当青春智慧遇见基层治理,一场关于技术与人文的双向奔赴正在青岛市胶西街道生动上演。这场社会实践不仅为区域发展提供了“山大脑库”支撑,更探索出高校助力地方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模式,为新时代产学研融合写下鲜活注脚。


